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汨罗江图片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汨罗江图片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首先来看这个字【壸】。
你是不是认为这个字不就是“一hú酒”的hú吗?
那么接下来,我们再来看这个字【壶】。
你是不是在想:“【壸】是hú,那【壶】差了一笔是什么字?”
答案来啦:
多了一横的【壸】,其实念做kǔn,是古代宫中道路的意思。
少了一横的【壶】,才是真正的hú,这才是一壶酒的量词。
提高点难度啦~
【汨】和【汩】,仔细看,才能区分出一个是三点水和“日”的组合,另一个是三点水和“曰”。
【汨】读音mì,意思是水名,我国有一条江,就叫做汨罗江。
相传端午节是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——屈原的节日,他早已成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。当时,为了楚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,他不惜得罪权贵而遭到楚王的排挤;为了表明心迹,跳进汨罗江***,生前留下了优秀的大量的诗篇。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;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;
岂余身之惮殃兮,恐皇舆之败绩;忽奔走以先后兮,及前王之踵武;荃不查余中情兮,反信馋齌怒;众人皆醉我独醒……。读着以上的文字,能不感动者,必无情也。
这天有竟龙舟,吃粽子;***艾蒿、食搽雄黄的习俗,端午节当天百草都是药,据说有驱邪避害之效。
至于说这天起早过桥,我们这里没有这个习俗。以下图片由浏览器上搜索而得:
这两个问题根本就不矛盾,我们先不说古代就说现代。现今,有许多企业家非常关心公益、热爱慈善,但是他们照样有豪宅、豪车,可并不能说他们有这些物质上的追求就不对。
屈原也是如此,他是楚国王族,曾任左徒、三闾大夫,兼管内政外交大事,是一等一的人才。作为上层社会的他能够关心百姓疾苦,并且也曾内举贤能、修明法度,用实实在在的作为帮助百姓克服困难。这对他来说是政治抱负,也是职责使命,所以他会选择这么做,可是这与他穿华丽的衣服并不影响。
同时,屈原生长于春秋战国时期,那是遵循古礼的社会,受政治文化影响,“甘其食,美其服”是一种社会追求。在那个时代,每个阶层,每个国家的衣服都有自己固定的款式,屈原《离骚》就提到:“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”。这些都无不证明着吃饭穿衣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讲究事。
所以明知道百姓艰难困苦和穿华丽的衣服,需要各论各的,无论是屈原,还是四大君子,甚至那些贤明的君主。
1.穿衣只是表达了屈原清白的操守和高尚的节操,从他离骚中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的决心可以看出他不想随波逐流,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,多次以“香草”“荷叶””兰花”来做装饰物。
2、屈原知道百姓艰苦,积极实行改革,但主张合纵以抗秦,他的心中装的不仅仅是百姓,也是做为臣子对国家的担忧。
3、即使屈原***华服,依然解决不了百姓困苦艰难的问题。且靠他一人之力,是不可能改变所有人的生活条件,所以百姓困苦,与他穿什么衣服怎样穿衣服,没有必然联系。
4.屈原胸怀广大,心中装的是民族国家。百姓的艰难困苦是其中一部分,不然又怎会多次被流放,直到最后国破家亡怀着满腔爱国激愤,自沉汨罗江而死。
注:图片来源于网络.
人穿什么样的衣服是由他的身份和经济条件决定的。
对于一个阶级遥不可及的东西,对另一个阶级就是日常生活用品。
屈原,是楚武王后代,世代贵族,和楚王同宗同族,任过左徒、三闾大夫等高级官吏。
屈原受过良好教育,曾在基层生活工作过。他了解百姓疾苦,同情百姓,更关心国家。
屈原的地位决定了他经济条件优越,穿华丽的衣服是平常不过的事。
屈原穿华丽的衣服同他知道百姓艰难困苦并不矛盾。
百姓的艰难困苦不是屈原造成的,屈原不能对比买单。
屈原的华丽衣服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对他在平常不过,没有什么不妥。
即使屈原***华丽的衣服,节省的金钱也无法改善百姓的生活。
屈原作为一名***高级公务员,每天需要见大量的人。见人自然要穿的体体面面,何况他见的也不是普通人。
要理解屈原的“奇装异服”,就需要读懂《涉江》、《离骚》以及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。
屈原好奇装异服,出自《涉江》。原句是“余幼好此奇服兮,年既老而不衰。”
意思是,我屈原从小就喜欢自己这一身式样特异的服饰啊,现在虽然年纪老了,但这种爱好仍然没有减退。
从诗后面的“哀南夷之莫吾知兮,旦余济乎江湘”(悲哀啊,南方楚国没人了解我,明天太阳出来之时,我将要渡过长江、湘水了。)以及诗末尾的“信怀佗傺,忽乎吾将行兮!”(我满怀着忠诚信义,却壮志难酬,只好飘然远行了。)几句来看,《涉江》应该是屈原接到流放命令后,从离开都城到湘江流域这段时间的作品。
从全诗思想来看,这首诗是写自己放不下自己与众不同的志向,但“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。(我不能改变心中的志向,去顺从世俗之流啊,)”故诗人又不得不像“淹回水而疑滞(回旋的水流)”而恋恋不舍地离去。
屈原心里明白“忠不必以用兮,贤不必以。伍子逢殃兮,比干菹醢。(忠臣不一定被重用啊,贤哲不一定被推举。伍子胥也遭受灾祸啊,比干也被剁成肉泥。)”
如果读懂了屈原《涉江》一诗的主旨与屈原的人生,也就不难理解屈原的“奇装异服”不是指标新立异的服饰。
是浪漫主义诗人借“奇服”来表明自己矢志不渝的志向,以及不与守旧奸险之人同流合污的决心。
当然,也不能完全排除屈原的的确确是真心实意喜欢“品牌服装”,毕竟他是出身贵族,不能用老百姓式的“破衣烂衫”让自己的楚国脸面无光,他是“帝高阳之苗裔”,不能搞得像普普通通的底层老百姓一样“衣不遮体”而辱没先祖之名。志向不能改,面子不能丢。二者并不矛盾,二者在屈原身上表现出完美的统一。
前296年,因洁身自好的屈原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,而遭到排挤,被第二次流放,赶出都城。
这是他愚忠的表现,他没有看透楚王腐朽的本质,对楚王一再抱有幻想,希望凭着自己的才能辅佐楚王成就一番大事业,也好青史留名。可是楚王一再让他失望绝望,最后郁忿不已,跳江而死。屈原的纵身一跳,是对楚王的最强烈***,也是对自己一再被愚弄的绝望!
如果是吕不韦,他不会跳江而死,他要辨识群雄,要寻找一个可以***的大王;如果是伍子胥,他也不会跳江而死,他也要放眼神州,找一个可以辅佐的大王;如果是苏庆,张艺他也不会跳江而死,他要纵横捭阖,冲出困境,实现自己的理想。
可以不死的人,可以不死的理由有很多,但是不死的人大多是因为私心比较重,他没有实现自己人生的巅峰,怎能甘心去死?屈原跳江而死,至少是他没有私心。梦中他曾经乘车到天边,将要进入秦国时,突然醒悟坚决返回,“生是楚国人,死是楚国鬼”,其忠心,日月可鉴!但据说屈原的跳江而死也是被逼无奈,是被官军追杀而投江自尽。有研究说现在的赛龙舟,其实就是模拟当时官军追杀屈原的情景,只是老百姓当时不敢明确说出来而已,用这种隐晦的方式告诉后人,屈原是含冤而死!
屈原投江而死,死有所值,死得其所!
赞成上面几位老师说的,首先,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,他的爱国情怀,一腔抱负不能施展,如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地,几番进谏无果,另外屈原遭受贵族排挤毁谤,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。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,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,狼狈不堪地逃难。在极度苦闷、完全绝望的心情下,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,以身殉国。
屈原的爱国情怀我们可以传承,怀才不遇选择轻生的念头不要有,世界之大,总有一处是有属于自己的舞台,近期端午节,本人步韵一位好友的词,与大家以此共勉!
醉思仙,也步韵试试话说端午节
文/江城听雪
话端阳,又汨罗水涨,角粽飘香。看龙舟竞发,且忘悲伤。飞流处,七宿升,一众效疏狂。鉴情怀,屈子意,问吾真懂离殇?
病酒经年事,初心无畏红妆。系小康家国,力尽洪荒。借天问,读骚赋,学以用、定韬章。任风行,辨善恶,梦非一枕黄粱!
屈原早在楚国郢都陷落,还没有动笔写作绝笔诗之前,“怀沙自沉”的想法就已在心中成熟。
怀沙自沉,对于屈原来说,绝不是消极的放弃和极不可取的逃世避世。当他真切地感到,几十年来一直埋藏在自己心底的由楚国统一天下的梦想,已永远不可能实现时,壮烈的殉身便是保持自己人格尊严和警醒世人的惟一选择,这与普通意义上的***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“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,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(huò)乎!”这是屈原在回答江边渔夫有关生与死、随波逐流与坚守正直的问题时,所作出的铿锵铮言。是的,宁愿投进这江里,让自己葬身鱼腹,也不愿让自己高洁的品质,遭受尘土和污秽肆意的侵袭!屈原的一生,始终坚守着这一为人的准则,这一理想的信条,这一追索的目标。壮怀激烈,不仅可以表现为勇猛厮杀、浴血沙场,更可以表现为以国家为己任,志存高远、维护正义、为真理而献身! 这一天,是农历的五月初五,后来被定为端午节。
我是岁月如华,我来回答:屈原忧国忧民,为啥宁可选择跳江,而不是其他方式抗争?
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。史书记载,屈原是当时楚国王权楚怀王的同姓亲属,属于皇亲国戚。
屈原因出众的颜值和才学,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和器重。可以说是官场上一帆风顺。但后因佞臣当道,怀王也利令智昏,开始排挤屈原这样的忠臣,最终被流放出都城,遭受白眼和倍受冷落。
从风光无限的朝廷重臣,到突然被贬为流放之臣,从心里上是不能承受的。在情绪上表现为郁郁寡欢。
如果是在现代,如此强大的心里落差,也会出现心理问题,这并不为过。
紧接着,楚国又被秦国所灭,屈原成为了亡国奴。而他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。使原本脆弱的身心更加疲惫,更加脆弱。心理问题也更加严重。
屈原又自命清高,不能和当时的民众融为一体,没有排泄郁闷情绪的地方,这也是导致屈原最后选择死亡的条件之一。
屈原抱着与楚国同在的信念而生存于世,既然楚国灭亡,屈原哪能独活世上。以死作为一种对命运的抗争,把生命和信念展示给世人,把追求信念作为一种永恒留给世人。成了他必须的选择。
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屈原,说屈原的死是为人民而死,是为国捐躯,他是为正义而死,为真理而死,死得其所。这般评价,给屈原的死,注入了新的解释和内涵。作为精神,也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,宁可前仆后继,为国捐躯,也不会投敌。
而就屈原当时的心境,环境和本人性格而言,他不可能去归隐山林等方式抗争,最终誓死是他不二的选择。
(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,如有不当,请联系删除)
大家有什么看法,欢迎评论区留言。谢谢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汨罗江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汨罗江图片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zqshares.com/post/3921.html